• 乌总统求军援,美记者放猛料

  •     连日来,在西方多国答应援乌主战坦克后,乌克兰进一步寻求获得先进的西方战机。目前,美国是乌克兰最大的武器供应国,其次是英国和德国。俄乌冲突将满一年,在西方媒体纷纷猜测俄乌冲突将进入“春季攻势”的背景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月8日至9日突访欧洲三地——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
        进入2023年,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承诺,承诺提供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更远距离的武器,但对于泽连斯基要求英法德等国提供的战斗机,迄今为止西方都是三缄其口。就在泽连斯基看似热闹的旋风出访之时,美国有人爆出了一个猛料。
    泽连斯基的“三国杀”
        综合外媒报道称,前外交官、蒙田研究所特别顾问米歇尔·杜克洛认为,如果泽连斯基不来巴黎,这“对马克龙来说将是个失败,其地位将会下降”。这还可能与乌克兰总统对伦敦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访问形成鲜明对比。泽连斯基在英国与首相苏纳克会晤,还与国王查尔斯三世见了面,并在英国议会发表了讲话。演讲中,泽连斯基感谢了英国从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就支持乌克兰,还特别向到场并坐在台下的英国前首相约翰逊致谢。他还感谢了英国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近期又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各项支援力度。泽连斯基宣称,乌克兰已经同盟国形成了一个“真正的伙伴联盟”,且已取得“显著成果”,而英国正与乌克兰一起走向“最重要的胜利”。当着英国议会议员的面,泽连斯基还放言“俄罗斯会输”,而乌克兰的胜利“将改变世界”。
        在结束对英国的突访后,泽连斯基当晚就飞抵巴黎,在爱丽舍宫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共进了晚餐,德国总理朔尔茨也有出席。法媒引述消息人士的话透露,这次的巴黎闭门晚宴也是临时决定举行,泽连斯基不会如前两次外访一样在当地国会发表演讲。
        据报道,泽连斯基8日晚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他(马克龙)变了。而且这一次是真的变了。毕竟,是他打开了运送坦克的大门。他还支持乌克兰申请加入欧盟。”
        这位乌克兰领导人还表示,现在与巴黎和柏林的“信任是真实的”,并承认德国在运送武器方面的拖延曾在很长时间里令他不快。
        报道称,杜克洛总结说,“基本上,这一顺序完美地反映了这场冲突的地缘政治地图的欧洲维度。”对于不愿独自站在支持乌克兰前线的德国总理朔尔茨来说,前往巴黎也是一个很好的妥协。国际战略研究所的弗朗索瓦·埃斯堡认为,“这可能对他有利,但也显示出他的软弱程度。”
        和在伦敦一样,泽连斯基将要求巴黎和布鲁塞尔提供更多武器,包括飞机。
        杜克洛认为,“乌克兰人有意在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以及欧洲人自己之间,建立起一种有关提供武器的最有说服力的竞争。”
        结束法国行后,泽连斯基马不停蹄与马克龙一起飞抵布鲁塞尔,当地时间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社交媒体发文并晒图,欢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问布鲁塞尔。
    持续发酵的猛料
        就在泽连斯基旋风访问欧洲求军援之际,美国资深调查记者爆出了一个猛料。
        2022年9月26日,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两条管道“北溪-1”和“北溪-2”发生爆炸。此后,关于爆炸原因的调查始终没有停止,但始终没有结论。
        4个多月后,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出猛料,其调查文章直指美国政府策划炸毁了“北溪”天然气管道。
        当地时间8日,西摩·赫什以知情人士为消息源,在Substack网站上发布题为《美国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文章揭露,去年夏天,美国海军潜水员在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22”军事演习的掩护下,在“北溪”管道安放了遥控爆炸装置。
        去年9月26日,一架挪威海军飞机投下了一个声呐浮标,在声呐浮标的帮助下,之前安放的爆炸装置被启动,“北溪”管道被爆炸摧毁。
        之所以在三个月后才引爆,是因为华盛顿临时改了主意,担心原定两天后即引爆的时间窗口太接近演习结束,如此一来“很明显美国已参与其中”。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9日就西摩·赫什的调查报告发表评论说,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恐袭”或将在世界任何一地重演。
        佩斯科夫表示:“这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先例,只要有人干过一次,他就可能在地球任何地方做第二次,世界上能够搞定此类暗中破坏活动的国家并不多。”
        佩斯科夫说,赫什的调查报告表明,“这是针对国际重要基础设施史无前例的袭击,对此必须进行公开调查,不查出真凶、不将他们绳之以法是不可能的。”
        不出所料,美国政府矢口否认。白宫声称相关文章是“完全虚假和纯属捏造”,中情局同样称赫什的说法“完全错误”。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2月8日报道,对于美国政府的坚决否认,曾在十年前曝光美国大规模监控计划的爱德华·斯诺登似乎并不买账。
        报道称,斯诺登8日下午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你能想到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白宫对某次秘密行动负有责任,但矢口否认?而且,你知道发生过‘大规模监控’混乱。”
        他还附上了1961年4月一则新闻的导语,那条新闻称时任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否认猪湾行动是“从美国领土发动的”。腊斯克还对记者表示,“古巴事务需要古巴人自己解决”,但美国同情跟“共产主义暴政”作对的人。
        报道称,北溪管道发生爆炸后,西方媒体迅速指责俄罗斯炸毁自家管道,但从未拿出证据。
    警告德国?
        针对美记者的爆料,评论员张思南称,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针对的不只是俄罗斯,更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自主派力量。打破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断绝俄罗斯的国家收入是一方面,但更根本的还在于美国与欧洲国家围绕欧洲未来领导权的博弈。
        自二战结束以来,欧美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美国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的国际公共产品,作为交换,欧洲认可美国在欧洲秩序构建之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顺风顺水一起发财的时候,这种依附性关系的本质会被所谓的“双赢”所掩盖,美国吃肉、欧洲喝汤,欧洲各国称赞美国是仁慈的霸主,大西洋两岸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之间的矛盾逐渐被放大,德国铁娘子默克尔继承了法国硬汉戴高乐的理念,试图为欧盟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而欧洲独立自主的关键就是摆脱美国的“安全绑架”,欧洲必须和俄罗斯有起码的安全互信和战略合作,当俄罗斯不再是欧洲的战略威胁,美国也就不再具有参与欧洲未来秩序构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就是为什么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德国一直努力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寻求调节,试图为俄罗斯和欧洲之间达成去威胁化的合作;而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德国在供应武器尤其是重型武器上也长期持一种消极态度。
        很明显,这不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所以美国需要给德国一个警告。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只是这个警告的一部分,就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2022年9月27日,挪威与波兰之间的天然气管道正式开通。相较于强调欧洲自主意愿的德国,波兰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更加绑定,而且强烈反俄,甚至不惜邀请美国在其本土上部署核武器,热烈盼望着成为美国政府的现代十字军。
        “北溪”管道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跨国能源供应基础设施之一,其被炸毁是极端的国际政治事件。在政治互信脆弱的情况下,“北溪”管道一度成为连接西欧和俄罗斯的能源主动脉,通过扩大共同利益而对安全形势起到稳定作用。也正因如此,它一直是华盛顿的“眼中钉”。随着“北溪”管道被炸,构建欧洲共同安全仅存的桥梁也被毁掉了,这意味着西欧国家在俄乌冲突的十字路口不得不选择与美国深度绑定。赫什在最新报道中也提到,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一直“沉迷于”俄罗斯的低成本天然气,是华盛顿决定炸毁“北溪”管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溪”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最后有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一场罗生门。但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对真相的追寻,因为这不仅关乎道义、责任和良知,更关乎人类未来在回溯这段历史时,将为战争与和平写下怎样的注脚,这很重要。
        (据环球网、《参考消息》、直新闻、《北京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