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掏空盟友”让欧洲靠近中国

  •     “美国大发战争财,却让欧洲国家受苦”,随着欧洲深陷能源危机,越来越多的欧盟高级官员和业界人士向美国“开炮”:他们指责美国一边借俄乌冲突向欧洲兜售高价能源和武器,大发横财;一边以《通胀削减法案》为名,在气候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投资约3700亿美元,吸引欧洲企业迁往美国,让欧洲产业面临被“掏空”的潜在风险,严重恶化欧美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一些欧盟官员甚至发出“美国是否还是我们的盟友”的灵魂拷问。
        11月2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应中国领导人邀请,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将于12月1日访华。欧洲理事会官网表达了欧方的期待:“在紧张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的背景下,这次访问对于欧盟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及时的接触机会。欧盟和中国领导人将讨论全球挑战以及共同关心的话题。”有分析指出,米歇尔即将对中国进行访问表明,能源匮乏的欧洲希望维护与北京的经济关系。
    “欧洲怒了”
        据福克斯新闻网11月26日报道,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多国宣布停止采购俄罗斯能源。为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洲国家转而使用美国的天然气,但价格却是美国购买相同燃料成本的4倍。同时,由于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援助武器,致使自身出现库存耗尽的情况,美国军用装备订单也可能随之激增。
        据美国《政治报》网站11月24日报道, 俄乌冲突爆发9个月后,欧洲对拜登政府感到愤怒。欧洲官员指责美国人从这场战争中渔利,而欧盟国家则遭受痛苦。一名欧盟高官说:“事实上,如果你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场战争中获利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因为美国人正在以更高价格出售更多天然气,而且他们正在出售更多武器。”报道称,这番爆炸性言论得到了其他欧洲国家官员的公开和私下支持。有欧洲国家官员直言:“我们(美欧关系)确实处于紧要关头。”
        数据显示,美国依靠能源出口,在第三季度扭转了经济衰退风险。而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成为美国经济反弹的“牺牲品”。根据金融市场数据提供商路孚特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美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有68%到了欧洲,达到390亿立方米,超过去年全年。从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查询到,今年以来,美国向欧洲国家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比往年呈明显增加态势。
        美国今年8月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更是让欧洲的愤怒情绪不断高涨,认为这可能会毁掉欧洲的工业。历来将政府补贴视为扭曲市场行为的欧盟,认为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的做法是在发起“不公平的贸易战”。欧盟负责内部市场的委员布雷东强调,拜登政府的新补贴方案对欧洲经济构成“生死攸关的挑战”。
        对于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做法,很多布鲁塞尔和欧洲国家官员认为“这一切都太过分了”。法国《世界报》网站11月26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当欧盟与美国盟友出现问题时,它总是难以承认这一点。但在过去几天里,它不得不承认:拜登总统对待欧洲人冷酷无情。当涉及捍卫美国经济时,拜登准备牺牲欧洲经济。
        此外,由于欧洲军队在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后出现军备不足的问题,购买美制军事装备的订单激增。美国《纽约时报》11月26日援引西方官员的说法称,乌军正在使用的火炮数量惊人,一些北约成员国已耗尽了它们能提供的东西,北约30个成员国中有20个已经“非常疲惫”。前北约负责国防投资的助理秘书长、现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防务问题专家卡米尔·格兰德称,“乌克兰的一天(使用量)就是阿富汗的一个月或更多。”
    俄乌冲突背后的北约暗战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报道,北约多国海军11月在大西洋和地中海集结美英法意的五艘航母举行大规模联合演习,以展示了北约的凝聚力。但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称,此前的波兰导弹事件事实上反映出了当下北约的分裂,如果致命冲突更大幅度地延伸到北约领土,各方反应可能不会像一些人所期望的那样统一和团结。
        11月15日14时,紧挨着乌克兰的波兰东部赫鲁别舒夫县先后两次传出爆炸声,事件造成2名公民死亡。乌克兰迅速将责任归咎于俄罗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这是“俄罗斯对集体安全的导弹攻击”,是冲突的“重大升级”,必须采取行动。波兰外交部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称,一枚俄罗斯制导弹落在波兰境内,同时发言人还表示,已召见俄罗斯驻波兰大使,要求对此“立即给出详细解释”。
        但很快,事件发生了转折。11月16日,拜登召开了七国集团(G7)和北约领导人的紧急会议。会议结束时,他表示,初步信息显示落在波兰的导弹并非来自俄罗斯。随后北约各成员国基本已经统一口径:击中波兰的导弹来自乌克兰的防空系统。11月17日,乌克兰的态度突然转变。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泽连斯基改口称,他不完全确定波兰境内发生的导致两人死亡的导弹爆炸事件是什么情况。
        就在拜登紧急召集G7和北约领导人一起商量波兰导弹事件时,几张“名场面”照片诞生,透露出对于俄乌冲突,北约各国心中各自的“小九九”。
        拜登在推特账户上贴出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他本人是绝对的中心、绝对的主角,体现了美国的地位,而一众盟友国家的领导人环绕四周。照片中,特鲁多、苏纳克等人侧耳恭听;马克龙、朔尔茨,托腮沉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对面听讲;角落里还有被挡住,唯一带了英语翻译参会的领导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在另一张照片中,法国总统马克龙站在中间讲话,其他国领导人围着他。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指出:“我觉得这也反映出法国把自己当作是欧盟的领袖。法国在针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和态度跟英国完全不一样,跟美国也不一样。马克龙在2月24日战争爆发之前,急迫地要跟普京联系,去了好几次莫斯科。战争爆发以后,马克龙也是所有的西方国家里边跟普京总统打电话最频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指出:“‘鸽派’主要还是德国、法国这几个传统的欧盟大国。这些国家从俄乌冲突还未开始,一直到爆发初期,都在不断地调停,希望俄乌能化干戈为玉帛,不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影响周边的欧盟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拜登在推特上发布的照片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并没有出现。事实上,波兰导弹爆炸第一时间,埃尔多安就在G20峰会上公开发言,表示土耳其相信这次导弹爆炸与俄罗斯无关。
    欧洲理事会主席将“独自”访华
        11月2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应国中国领导人邀请,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将于12月1日访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当天在记者会上指出,这是中共二十大之后,中国和欧盟机构领导人的首场正式会晤。“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对欧关系,愿通过此访同欧方加强战略沟通,凝聚共识,共同推动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
        米歇尔此访还有其他的特殊意义。米歇尔2019年底就任欧洲理事会主席,12月1日也将是其上任后首次访华。同时,这也是十多年以来,欧洲理事会主席的首次“独自访华”。过去十几年存在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欧洲理事会主席一般与欧盟委员会主席普遍一同访华,或者一同与中国沟通。今年4月1日,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同时会见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在欧洲方面提前释放了相关信息以后,外界对于米歇尔此访的讨论也层出不穷。“德国之声”在标题中直接表示, “米歇尔中国行使命艰巨”。法新社指出,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之际,米歇尔此次中国之行面临着欧洲内部对华持何种立场的分歧。米歇尔一方面要考虑在中国拥有重要经济利益的国家,另一方面也要顾及一些在对华政策上采取激进态度的国家,比方说立陶宛这样的中东欧国家。
        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称,在美国施压之下,欧盟也在重新思考如何与中国接触,包括试图在经济层面减少对中国的巨大依赖。美国和鹰派的欧盟国家都曾公开表示,这是欧洲经济体的重大“弱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欧盟不会追随美国对中国的最强硬政策,即便美国是欧洲“最重要的盟友”。
        值得指出的是,美媒的报道却在渲染欧洲内部对米歇尔此访的“诧异”甚至是“不满”。据《政客》新闻网报道,多名欧盟成员国外交官表示,他们对米歇尔访华的消息“感到意外”,并抱怨被蒙在鼓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体现了欧洲内部对于米歇尔此访的不同立场以及美国方面的担忧。
        无论欧洲内部传递出多么“复杂”的声音,外界分析认为,欧洲希望以更为独立自主的姿态与中国“打交道”。至于其务实、理性的程度有多高,仍有待观察。(据环球网、参考消息网、直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